三十年前,幾個敲敲打打的家庭作坊式鐵箱廠在龐村降生。如今,這里曾經開展成為出名全國的鋼制家具產銷基地。洛陽市伊濱區龐村鎮,一個年輕而又極富經濟生機的鄉鎮,它既是省開展民營經濟先進鄉鎮,又是全國百佳產業集群名鎮。
從上世紀80年代初至今,鋼制家具企業開展到318家,專業銷售隊伍到達1.2萬人,6800多個銷售網點遍及全國大中城市,構成了產、供、銷一體化的產業開展體系。這樣一個龐村,它是如何從一個個分散的家庭小作坊構成如今的集聚開展之勢,又是如何從反復模擬走向自主創新呢?這其中究竟隱藏了哪些秘訣呢?
兩個“火車頭”拉出來的產業
龐村家具產業的開展開創于1982年,得益于從公社機械廠回到西龐村的技術員楊書功和業務員張丙郊。楊書功,這個會焊接手藝兒的漢子,在自家修理鋪里,創辦了“光華五金廠”,開端制造保險柜;張丙郊這個頭腦靈敏的鄉村能人拿出本人的六千元積存,在村大院里也辦起了“第一鐵皮柜廠”。他們用鐵剪、鋼鋸、銼刀等復雜的手工工具,在鐵粉末、油漆味、叮當聲中開端了最后的創業。“光華五金廠”第一批20臺保險柜成功銷售給了一家銀行,一次賺了700元。與此同時,“第一鐵箱廠”也開業大吉,并且也賺了千把元利潤。一時間,“光華五金廠”和“第一鐵箱廠”成了人們仿照的榜樣和標桿。一批批畢業的學員,搖身一變成了老板,都打起了自己的旗號,拉起了自己的隊伍。如此發展開來,便成就了龐村鋼制家具一批又一批的企業與企業家。
從無到有,由少到多,從寥寥幾家企業發展到300多家,龐村鋼制家具產業成功實現了自身的完美蝶變。產品也由初期單一的保險柜發展為辦公家具、民用家具等9大類1000多個品種,進入了行政機關、金融單位、教育系統與文博、圖書、供電、通訊、商業等更為廣闊的銷售領域。生產模式也由早期的單一生產到成龍配套,由最初的市場上買鐵皮、買漆、買鎖具等原材料來生產,到龐村人自己經營銷售這些配套產品以滿足本地生產需要,最后到現在除鐵皮外,塑粉、鎖具、包裝箱等其他原材料、配件已占到了全國70%以上的份額,龐村變成了全國鋼制家具原材料的大市場。當前,龐村鋼制家具產業的發展已呈現出萬紫千紅、百花競艷發展態勢,正在邁向一個更加明媚的春天!
譽輝實業創始于1991年,專業從事鋼制辦公家具、圖書檔案裝具、密集架、鋼制書架、電子保密柜、電子存包柜、校用設備、的生產及銷售。